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

[雜談] 巴別塔的啟示

人類是一種很懂得轉向思考(自我催眠)的生物,我們甚至能把外來的困境視為考驗,認為渡過困境之後迎來的就是光明的未來,某人還寫下了「不需狂喜,歡聚之後必有孤寂;勿須悲傷,暴雨之後必有太陽」這種莫名和《龍族》問候/道別語很像的話,充分顯現腦補沒有極限的說法──好在前句是以負面思考來開頭,約略平衡了整體。在這裡不禁要提提負面思考的最佳範例,《冰與火之歌》第五季第七集的「It could always be worse.」當之無愧(在此不鼓勵讀者去尋找其他負面思考的範例,因為那和本篇要說的完全無關)。

在上述的念頭之下,假定巴別塔故事中耶和華「變亂天下人的言語」是一種困境,而人們目前怎麼看待這困境?因為言語不同、居住地區不同,人類有著各式各樣的文明,文明的多樣性自然會造成誤解,也會有所謂的優劣勢之分(需要注意的是,這裡的優、劣並非指文明本身的好或壞)。

拜全球化之賜(一個很衰的代罪羔羊),如今全世界的語言種類正快速消失,不少政府及團體開始正視這件事,試圖減緩、搶救那些即將消失的語言……等等,前面不是說這是「困境」,怎麼現在還要「搶救」呢?如果說「搶救」是正確的,那麼中國的「書同文、車同軌、行同倫」又該如何解釋?

當然,讀者可以直接反駁,說巴別塔本來就是故事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」但在進行這項反駁時,能確定地球上沒有相似的情形嗎?在此釐清一下我所指事物的特徵:

1. 實質上為困境
2. 當困境可解決,但人們卻反而不希望解決

書寫到這裡,或許可以提出一種說法,也就是這個稱為「困境」的事物在某一面向上仍然有好的一面,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於看到「困境」被解決;再換句話說,代表人類要有共識是非常難的一件事──而這也許是一件好事。

==
自我點評:我深深地覺得最近看到很多文章都有上述論述的屬性,看似言之有物,實質近乎廢文──欸!這也許是一件好事。

==
巴別塔故事可參:

那時、天下人的口音言語、都是一樣。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、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、就住在那裏。他們彼此商量說、來吧、我們要作磚、把磚燒透了。他們就拿磚當石頭、又拿石漆當灰泥。他們說、來吧、我們要建造一座城、和一座塔、塔頂通天、為要傳揚我們的名、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。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。耶和華說、看哪、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、都是一樣的言語、如今既作起這事來、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、就沒有不成就的了。我們下去、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、使他們的言語、彼此不通。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上。他們就停工、不造那城了。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天下人的言語、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、所以那城名叫巴別。
——創世記11:1-9(中文和合本)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,【巴別塔】條目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