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

[雜記]教育這回事──翻譯篇

今天教師節,神經病來寫些有的沒的;只是在寫之前還是得說一下,全篇文章淪為單純抱怨文的機會非常高,未完待續的可能性也很高,所以請大家多多忍耐。


翻 譯

翻譯三難「信、達、雅」。在這個全球化的社會裡,充斥著許許多多的外來知識,理所當然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外來辭彙。全臺的學生大概都聽「英文很重要,……」這類話聽到耳朵快長繭了,似乎卻沒有什麼人去強調翻譯的重要性。

在我進出版這行業後,倒是看到了「疑似」希望的曙光。國立編譯館開始發一些《化學名詞共識》等的文件,也在線上架了個「學術名詞資訊網」,乍看之下非常好,卻出現了與以往慣用語差異不小的「正確用詞」。

舉個例子來說,提出原子說的Dalton,以慣用的「道耳吞」在奇摩搜尋可以找到1110個,但是用「化學術語」中的「道耳頓」卻只能找到191個。同樣的名詞,大夥兒還可以看到不同的領域會使用不同的翻譯,難免會讓我懷疑是不是有大佬暗中搞鬼,才把難得可以統一名詞的好機會弄成這德性。

再來看「氣化」與「汽化」這兩個詞,以教育部線上的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來看,是可以通用的。但是龜毛起來比較「蒸氣」與「蒸汽」兩詞,前者泛指氣相的物體,後者為氣相的水;再看前述的《學術名詞資訊網》,「氣化」多半對應到的單字是「gasification」,「汽化」則是「vaporiztion」。這麼一來,「氣化」真的等於「汽化」?有趣的是,這類名詞似乎也沒有什麼人會特別去定義。

教科書自然不會把兩者同時混著用,只是每個人的認知不同,卻又沒有具有公信力的機構提供有說服力的「解釋」,就會看到「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」的現象。雖然我認為多數學生很強,可以適應這種問題,但總得為語文能力不好的人著想。


(未完待續之真的待續了)

※2007/10/09補述:

再舉「heterogeneous reaction」和「homogeneous reaction」為例;前者譯為「不勻反應」,後者譯為「均相反應」。兩者一比較,前者並未指出「相」的差異,而後者則是和其他三個領域的「勻相反應」譯法不同。

難道教育部或是編譯館等相關單位,認為這些問題無傷大雅,不必在一綱多本政策實施前就先解決嗎?或是一定要等某位有力人士大聲疾呼,才會重視此問題?

也許我太過小題大作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